李麗娜:紅色山鷹——連南民族歌舞團成立60周年點滴回憶
回憶一?
?
回憶二
一個甲子,砥礪前行,不負韶華。?
1976年10月的某一天,連南民族歌舞團的德叔(連南人民給他的尊稱)帶著一名風度翩翩的英俊男子和一位長發飄飄的女子,來到連南民族中學高一級(一)班的課室,班主任陳龍佑老師點了我的名,讓我站起來,他們來到我的身旁,上下打量了一翻,并把我帶到學校辦公室,用尺子在我身上,上量量,下量量,讓我踢踢腿,蹦蹦跳,當我一臉茫然的時候,校辦陳主任對我說:“廣東舞蹈學校來招生”。從此我走進了藝術的殿堂。?
經過5年專業藝術學校的培養,1981年7月,我畢業分配,回到了家鄉連南民族歌舞團工作。報到的第一天,團長張景祥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你是第一個瑤族舞蹈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歡迎你回到家鄉工作,希望你把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好好報效祖國、報效家鄉,努力工作?!蔽抑斢泩F長的教誨,起早貪黑,帶學員練功,幫演員上課,排練節目,學習采茶戲、表演唱、小組唱、魔術等,跟著前輩黃海耳、凌璇、范秀炎、劉海燕、彭彩彤、朱平忠等老師深入瑤山采風,學習作品創作,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專多能又紅又專的演員。從文化局到歌舞團的領導老師對我悉心教導,不遺余力的指導關心,讓我茁壯成長。我奮發圖強、盡心盡責的工作,第二年,組織就讓我挑起重擔,擔任了連南民族歌舞團副團長一職。?
回想起在連南民族歌舞團的工作經歷,讓我終身難忘的是下鄉為民演出。記得那時,上級要求我們團每年有80場下鄉深入到公社、鄉村演出的任務。因為瑤寨一般都建在高寒山區,演出任務只有夏季完成,畢業回鄉工作剛好夏季,團里開會明確我們下鄉演出的任務是:演出同時肩負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并分兩個小分隊下鄉演出,我被分配到第一小分隊。老團員對我們新演員進行下鄉前培訓,如何打背包,要準備席子、毛被、蚊帳、生活用品、常備藥品,還要帶上自己的演出服和演出小道具。因為下鄉演出長期在山區爬山涉水,不能帶水桶、臉盆洗澡,到晚上演出結束后,天黑黑的,脫光衣服,跳下小河、小溪完成即可。聽后我目瞪口呆,紅色輕騎兵的演出是如此艱辛……?
我們第一小分隊,第一場演出是三排公社牛頭嶺大隊,我們提前一天搭乘公共汽車到三排公社招待所住一晚,同時公社派人到大隊部通知大隊要派年輕力壯的阿貴到公社幫忙挑演出器材、發電機等上山(當時沒有電、沒有通信電話、沒有通路)。第二天一早,我們跟著大隊部的阿貴一起,爬過彎彎曲曲的山路,走了近三個小時的路程,到了一個小盆地(瑤族人稱之為田洞),中間一個約五畝地的曬谷場,旁邊只有一座夯土建筑的二層樓房,這就是我們演出的場地和住宿的大隊部。午餐是大隊部拿了些米為我們煮的白米飯,婦女主任到自家菜園摘了些苦麥菜給我們做下飯菜,一飯一菜,就是我們一天的伙食。下午我們就忙于在曬谷場打木樁,支起大幕,掛起大白熾燈,這就是我們的舞臺。因為瑤族群眾居住地較散,來看演出要收工以后才能前往,所以我們的演出時間定在晚上九點,入夜八點左右,我化好妝走出大隊部,抬頭環顧四周,只見高山上一閃一閃的火光,像一條條的火龍,從天而降聚集禾場,歡聲笑語,快樂無比,此情此景,著實讓我感動,更感到做一名演員的使命光榮。當晚,盡我所能,傾情上演。兩小時的演出結束后,村民依依不舍的點燃火把,照亮回家的路。?
歡聲笑語的場面,頃刻靜謐,我站在曬谷場的中央,望著點點火光,漸漸消失在大山里。一陣山風拂面而來,空氣中彌漫著樹木的清香,抬頭仰望天空,玉盤般的月亮,閃耀的星光,耳旁山間的蟲鳴聲,大自然交織出一曲動聽的交響,我情不自禁的張開雙臂,與身旁飛舞的螢火蟲一起快樂的旋轉……
作者:李麗娜